【人权资讯】2023年国家人权立法分析报告
发布者:曾凡恺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0
2023年国家人权立法分析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一年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在法律、经济、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涉外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关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人权的立法保障。202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分别采取了健全我国立法制度的立法措施,为加强人权的立法保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立法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增列为我国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一切立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确立的在新时代“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的重要方针,对加强人权的立法保障具有直接、广泛、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修改后的立法法进一步确立了一系列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允许全国人大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法律,确定了工作方针、工作要求以及工作任务,强化了对法律案的合宪性和合法性审查措施,充实、明确、细化了备案审查的机构、对象、程序和工作机制,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和作用,适当调整和扩充了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补充规定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权限。上述内容可以发挥促进和加强人权立法保障的积极作用。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明确备案审查工作的目标、对象、重点内容、集中清理对象和理念,适用于立法法规定的除军事法规和规章之外的所有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改变、撤销和清理不符合人权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分别采取了开创性的涉外立法措施,在涉外领域的人权立法保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通过对外关系法,以专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机关、职权、目标、任务、法律制度以及保障的体系、机制和措施,明确了我国发展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场、目标和任务,为我国参与国际人权规则制定、承担并履行国际人权义务、加强人权的国内立法和其他保障措施、保护我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和正当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23年6月29日,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以专门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维护在国外的我国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正当权益的立法目的,明确了提供领事保护与协助的具体情形、根据、途径、方式和措施,规定了国家对领事保护与协助的支持保障,以及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指导、协调、参与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职责、机制和措施,为促进和加强在国外的我国公民的人权保障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分别制定了专门性的法律和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对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成员人权的立法保障。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充实、细化、提高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受益主体、内容、标准和要求,确立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各方职责,健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扩大了违法责任的主体和范围,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法律基础。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体制和职责,极大地扩充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体的范围、义务、责任、内容和措施,加大了对不履行法定义务和职责、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保障。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行政复议法,取消了县级以下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行政复议职责,增列了申请行政复议的对象,明确了受理条件、审理原则以及决定依据,加强了行政复议的执行和保障措施,对于有效监督行政行为、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法,修订了反间谍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了民事诉讼法、慈善法,修正刑法。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和煤矿安全生产条例。这些立法措施对若干具体人权的尊重、保障和实现也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班文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
来源 | 《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
排版 | 龚卓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