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龚向和教授等应邀参加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

发布者:于淼发布时间:2025-05-21浏览次数:11

2025年5月17日,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常州大学科教城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主办,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联合承办。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法学院是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会长、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向和教授,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耀辉副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万千慧,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魏文松,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玉玲、娄秉文、戚耀华,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行政秘书马菁菁等参加会议。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商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镇江市人民检察院、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徐州市贾汪区检察院、江苏省泗阳县人民法院、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江苏维世德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逾2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主旨发言、主题发言、闭幕式四个主要环节。本次年会的会议主题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围绕“教育法典与教育法治”“依法治教研究与青少年保护”“教育强国硕士生论坛”三个分论坛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开幕式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党委书记陈婷主持。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薛冰,江苏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兵,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会长、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向和教授分别致辞。
在开幕式致辞环节,龚向和教授表示今天的开幕式将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感恩、回眸、展望。过去,我们紧扣教育强国建设重大命题,深耕江苏教育法治实践沃土,在法典编纂、资政建言、学科筑基、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五大领域交出了时代答卷。今后,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将继续积极投身“高质量建设教育强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示范样板”,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的江苏智慧。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龚向和教授以《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为题进行发言。龚向和教授指出,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教育法学学科体系伴随着中国教育法治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健全,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也将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奠定深厚的规范基础。我国教育立法经历了从空白到初步成型的过程,教育行政经历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依法治教的转变,教育司法经历了从拒斥到逐步接纳的过程。他提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需内外并举:内在路径意在强调教育法学学科的本体建设,外在路径则是侧重于教育法学学科的实践展开。

在分论坛一单元,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魏文松以《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依法治教的三维转向》为题,他指出教育法典编纂需回应依法治教的时代命题,主张推动法律体系从分散到统一整合,治理模式从多元共治转向厉行法治,构建良法善治新格局,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结合教育强国建设需求以及教育法典编纂的时代背景,依法治教呈现出三大转向。为更好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应当充分发挥法治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积极回应依法治教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议题。

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玉玲以《论教育法典中终身教育基本原则的确立》为题进行发言。王玉玲博士指出,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法典中作为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或基本原则的立法定位并不明确。社会变革转型、制度固有缺陷与个人生存发展等需求推动着终身教育的立法定位迭代升级,要求其应构建完善法律体系,进行义务性规范的立法文本嬗变,从教育理念上升为教育法典基本原则。教育法典中确立终身教育基本原则兼具社会转型、制度完善、个体发展多维度的价值基底,赋有全球教育改革与治理层面的制度支撑,宪法、本土与域外立法的规范依据以及多元理论耦合的价值证成。其中,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发展后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其提供纳入法典的正当性理论基础。因此,终身教育基本原则纳入教育法典具有必要性、合理性与正当性。

在分论坛一单元的评议环节,万千慧讲师对魏文松博士后、王玉玲博士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针对魏文松博士后的发言,万老师肯定其逻辑框架,同时提出两点思考,第一,关于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建议借鉴刑法学中刑事政策与法典的互动逻辑,避免将教育政策与法律对立,可通过法学理论桥梁推动政策精细化,引导法律适用;第二,关于法教义学的能动性,主张改变“被动等待法典出台后再研究”的模式,不应在法典后出台后再用教义学解释,而是在立法过程中发挥其反思和革新作用,防止立法冗余和肆意判断。针对王玉玲博士的发言,万老师提出两个观点,首先是概念转化挑战,终身教育从理念到法律语言的界定存在争议(如联合国定义与国内法范畴的衔接问题),过度抽象可能导致条款沦为宣示性表述;其次是基本原则的识别标准,对比民法、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路径,建议通过“诠释+实践”的长期积累确立原则,而非硬性入典。万老师期待在论证入典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终身教育原则在法典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在闭幕式上,刘耀辉副秘书长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年会在整体上守正创新,呈现出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研究会坚持理论界与实务界深度联动、学术界与传播界协同发力、省内与省外通力合作创新教育法学知识体系、发展教育法学学科体系、提升教育法学话语能力的一贯特征。同时,本次年会新设教育强国硕士生论坛,体现出鼓励学术新人,培育教育法学新生学术力量的特点。在内容上,本次年会聚焦教育强国的法制基础,就教育法典编纂的现实基础、宪法依据、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展开系统讨论;围绕教育强国的热点问题,就学位法实施中学术复核、学位撤销等进行多维分析;落脚教育强国的基本目标,从教育网络平台规制、专门教育体系建立、学生欺凌、家庭暴力等多方面就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研讨,还涉及法治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等议题。最后呼吁,今后教育法学年会要增设现场提问环节加强学术交锋力度,实务界通过鲜活的案例资源对相关理论和制度进行反思,学术界直面现实问题为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更多针对性建议,传播界多为教育法学研究把脉助力学术创新实效,努力构建教育法学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教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龚向和教授宣读了本次年会获奖名单,并对整场会议进行总结。龚向和教授认为,本次年会呈现出鲜明的“全国性”特征,以江苏为主体,吸引西北、西南、华中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尤其是众多博士生、硕士生加入教育法学研究队伍,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年会收到的论文投稿300多篇,数量创历届新高,经理论界与实务界专家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及优秀论文奖10名

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将持续深耕于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为为教育法学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对话平台,吸引更多的理论界与实务界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


供稿 |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
图片 |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
排版 | 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