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龚向和教授以《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为题进行发言。龚向和教授指出,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教育法学学科体系伴随着中国教育法治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健全,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也将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奠定深厚的规范基础。我国教育立法经历了从空白到初步成型的过程,教育行政经历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依法治教的转变,教育司法经历了从拒斥到逐步接纳的过程。他提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需内外并举:内在路径意在强调教育法学学科的本体建设,外在路径则是侧重于教育法学学科的实践展开。
在分论坛一单元,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魏文松以《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依法治教的三维转向》为题,他指出教育法典编纂需回应依法治教的时代命题,主张推动法律体系从分散到统一整合,治理模式从多元共治转向厉行法治,构建良法善治新格局,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结合教育强国建设需求以及教育法典编纂的时代背景,依法治教呈现出三大转向。为更好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应当充分发挥法治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积极回应依法治教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议题。
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玉玲以《论教育法典中终身教育基本原则的确立》为题进行发言。王玉玲博士指出,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法典中作为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或基本原则的立法定位并不明确。社会变革转型、制度固有缺陷与个人生存发展等需求推动着终身教育的立法定位迭代升级,要求其应构建完善法律体系,进行义务性规范的立法文本嬗变,从教育理念上升为教育法典基本原则。教育法典中确立终身教育基本原则兼具社会转型、制度完善、个体发展多维度的价值基底,赋有全球教育改革与治理层面的制度支撑,宪法、本土与域外立法的规范依据以及多元理论耦合的价值证成。其中,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发展后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其提供纳入法典的正当性理论基础。因此,终身教育基本原则纳入教育法典具有必要性、合理性与正当性。
在分论坛一单元的评议环节,万千慧讲师对魏文松博士后、王玉玲博士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针对魏文松博士后的发言,万老师肯定其逻辑框架,同时提出两点思考,第一,关于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建议借鉴刑法学中刑事政策与法典的互动逻辑,避免将教育政策与法律对立,可通过法学理论桥梁推动政策精细化,引导法律适用;第二,关于法教义学的能动性,主张改变“被动等待法典出台后再研究”的模式,不应在法典后出台后再用教义学解释,而是在立法过程中发挥其反思和革新作用,防止立法冗余和肆意判断。针对王玉玲博士的发言,万老师提出两个观点,首先是概念转化挑战,终身教育从理念到法律语言的界定存在争议(如联合国定义与国内法范畴的衔接问题),过度抽象可能导致条款沦为宣示性表述;其次是基本原则的识别标准,对比民法、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路径,建议通过“诠释+实践”的长期积累确立原则,而非硬性入典。万老师期待在论证入典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终身教育原则在法典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龚向和教授宣读了本次年会获奖名单,并对整场会议进行总结。龚向和教授认为,本次年会呈现出鲜明的“全国性”特征,以江苏为主体,吸引西北、西南、华中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尤其是众多博士生、硕士生加入教育法学研究队伍,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年会收到的论文投稿300多篇,数量创历届新高,经理论界与实务界专家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及优秀论文奖10名。
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将持续深耕于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为为教育法学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对话平台,吸引更多的理论界与实务界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